排污权交易和垃圾分类可以说是难兄难弟。垃圾分类试点15年效果不明显,为人诟病;排污权交易同样试水近10年,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。
每当一项政策面临社会质疑或遭遇失败时,总有人出来这样评价一句:初衷是好的。
那么,排污权交易的初衷如何呢?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,促进污染减排效果,使企业树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理念,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……
本着这样的初衷,2007年,江苏、浙江、天津、湖北、湖南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重庆、陕西、河北和河南等地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。2015年底,环保部对11个试点省份摸底调查,结果非常不尽如人意:有成绩,但更多的是问题。
那么“初衷是好”的排污权交易被查出了哪些病症?价格混乱、试点省份不活跃,企业积极性不高、边界条件不清晰明确等。
这些病症产生的根源又是什么?地方政府的插手是根本原因。根据国家政策文件,地方政府可以参与排污权的收储、出让与转让,因此,排污权交易市场主体之一正是地方政府。那么问题来了,地方政府制定市场交易规则,又亲自参与市场交易,混乱之势自然在所难免,企业的冷淡同样在预料之中。
排污权交易市场体制不完善,导致两极分化,地方政府自导自演,试点省份与企业只能远远围观,这样的场景就像一场“大戏”,唱了将近10年,有人哭,有人笑,更多的人默默无语。
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所说,现有的法律法规过分聚焦于大企业和重点污染源,对小企业不闻不问放任自流。导致的结果也显而易见,大企业越加规范,小企业反之。
要说近10年试点取得成绩,中国环保在线认为,最大的当属认清了治愈当前病症的“药方”:把排污权交易重新还给市场,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,而非政府。政府的作用则仅限于主导,在市场定价的基础上监督、监管、打击投机行为,规范市场秩序。如此,排污权交易才可能真正建立并健康可持续运行。
和垃圾分类一样,排污权交易现在可谓岌岌可危,如果一直停留在试点阶段,不能获得质的突破,势必以流产收场。而当前的问题一旦超出可控范围,排污权交易离名存实亡恐怕也不远了。
以上就是今天的环保视野,感谢您的阅读。东西南北,精彩放送,更多资讯我们明天再会。